中美关税下调,中国工厂订单回来了,这原本是天大的好事,可工厂老板们却怎么也笑不出来,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隐情?
江苏华腾的穆龙生,收到美国Kroger超市的订单邮件,价格倒是没变,可他心里直犯嘀咕。他的工厂给美国客户代工牙刷、牙线十几年,4月关税摩擦最厉害的时候,美国客户直接停单,把他折腾得够呛。现在关税从145%降到30%,订单回流,工厂日夜赶工。
但他哪敢高兴太早,之前欧洲、巴西的订单才勉强补上缺口,美国市场说变脸就变脸,谁知道下次关税战啥时候又打起来,这市场不稳定,心里实在没底。江苏艾瑞的孙青,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。美国客户为躲关税把单子挪到越南,现在又跑回中国,理由是中国工人效率高、出错少。
可服饰类还得额外交20%的“芬太尼税”,利润被压得死死的。客户要求7月底交货,时间比正常周期短一半,工人只能拼命加班。孙青无奈苦笑,接这单可能亏钱,不接又没生意,真的太难了。再看看中国供应链,优势明显,可这优势却成了美国商人的“备胎”。
穆龙生说美国客户想换工厂,但东南亚供应链太差劲,模具要从中国买,货期比中国慢半个月,还得通过FDA认证。一番折腾下来,最后还是得回来找中国代工。但这种“离不开又不敢依赖”的关系,让中国工厂处境尴尬,随时可能被抛弃。
当年一些外资企业撤离中国,后来发现不行又想回来,可把中国工厂坑惨了。孙青的服装厂在越南有分厂,可东南亚工人效率只有中国一半,质量还不稳定。美国客户嘴上夸中国制造好,一加税就跑。现在订单回来了,孙青更焦虑,今天订单能回来,明天就能再跑掉。
面对这种情况,外贸企业开始集体“留后路”,国内市场成了新战场。永辉超市给外贸企业开“绿色通道”,15天就能上架滞销库存。穆龙生的牙刷进了永辉,青岛的生姜出口商焦立乾靠大润发一天卖掉2吨货。孙青也联系山姆会员店,想把积压的衣服销往国内。
但内销订单目前来看只是杯水车薪。穆龙生算过,国内渠道利润薄、账期长,但至少不用担心被关税卡脖子。焦立乾更直接,把业务重心转回国内,觉得美国市场像过山车,还是国内稳当。4月关税战最激烈的时候,亚马逊上930种商品涨价29%,从玩具到家电全在涨。
现在关税降了,美国消费者轻松了,可中国工厂却被折腾得够呛。穆龙生直言,美国商人赚差价,中国工厂扛风险,最后还被当成“涨价黑手”,这找谁说理去?孙青的服装厂现在接单前都得先问客户:“下次加税还跑不跑?”对方往往支支吾吾答不上来。
现在做外贸生意就像赌博,押错市场就全盘皆输,风险实在太大。这次的事情,也让中国工厂彻底明白,关税能降就能涨,订单能回就能走。被美国市场“折磨”太多次,中国工厂终于学聪明了,要么分散市场,要么转内销,绝不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。
关税降、订单回,看似好事,实则问题不少,中国工厂老板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。未来外贸市场到底会怎么发展?中国工厂又该如何应对?大家不妨在评论区一起讨论讨论。